生产企业分类管理要求
**条 中国质量认证中心(以下简称CQC)对获得强制性产品认证证书的生产企业实施企业分类管理。
*二条 CQC根据获证企业的生产管理水平,以及确保所有获证产品持续满足认证要求的能力,对生产企业进行分类。原则上分为四类,分别用A类(产品质量稳定且管理水平较高的企业)、B类、C类、D类表示。
*三条 企业分类管理的建立应基于发证前后所能获取的所有与生产企业及获证产品质量相关的信息,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
(1)工厂检查结果(包括初始工厂检查和获证后的跟踪检查);
(2)样品检测和/或监督抽样的检测结果(包括企业送样、生产现场抽样或市场抽样等)及样品真伪;
(3)国抽、省抽、CCC专项抽查等检测结果;
(4)认证委托人、生产者(制造商)、生产企业对获证后监督的配合情况;
(5)**判决、申投诉仲裁、媒体曝光及消费者质量信息反馈等;
(6)认证产品的质量状况和/或设计、检测能力;
(7)其他信息。
*四条 分类的基本原则如下:
(一) A类企业:原则上,由B类企业提供符合性资料,分中心或产品处室对所收集的质量信息和企业提供的资料进行综合打分评估,确定分类结果。评估的内容至少包括以下方面:
1.近两年内,工厂检查结论未发现与认证产品质量有关的严重不符合项;
2.近两年内,产品检测和/或监督抽样检测结果未发生产品安全性能问题的;
3.近两年内,国抽、省抽、CCC专项抽查等结论未发生产品安全性能问题的;
4.近两年内,**判决、申投诉仲裁、媒体曝光及消费者质量信息反馈等无产品安全性能问题的;
5.有证据表明企业在持续、稳定、批量的生产获证产品必要时具备一定的产品设计、检测能力,以便能够对产品出现的质量问题进行分析并采取有效的整改和/或纠正预防措施。
6.如有特殊要求的,应在细则中予以规定,如:轮胎产品,企业生产和检测过程无分包。
(二)B类企业:除A类、C类、D类的其他生产企业。对没有任何质量信息的生产企业,其分类定级默认为B类。
(三) C类企业:满足以下条件之一的,均可列入C类企业:
1.较近一次工厂检查结论判定为“现场验证”且系认证产品质量问题的;
2.产品质量存在一定问题且系企业责任,但不涉及暂停、撤销认证证书的;
3.根据生产企业及认证产品的相关质量信息综合评价结果认为需调整为C类的。
(四)D类企业:满足以下条件之一的,均可列入D类企业:
1.较近一次工厂检查结论判定为“不通过”且系认证产品质量问题的;
2.监督抽样检测结果为不合格且影响到产品安全性能问题的;
3.无正当理由拒绝检查和/或监督抽样的;
4.产品质量存在严重问题且系企业责任,可直接暂停、撤销认证证书的;
5.**、省级的各类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及CCC专项检查等检测结果为不合格且影响到产品安全性能问题的;
6.根据生产企业及认证产品相关质量信息综合评价结果认为需调整为D类的。
*五条 当同一企业涉及多类产品生产时,应综合评估企业对所有获证产品的生产控制能力和质量信息,设定适当的企业类别。通常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一)所有产品类别均能满足A类企业条件,企业分为A类企业,按照相应产品实施规则、实施细则对A类企业的要求实施认证;
(二)所有产品类别均能满足B类企业条件,其中部分产品满足A类企业条件时,企业仍为B类企业,但对不同产品在设计认证方案和分类结果的应用上应差异化管理。原则上,不同的产品类别按照各自能符合的企业类别相应的实施规则、实施细则的要求实施认证和获证后监督。
(三)一旦企业满足C类或D类企业分类条件时,企业降级为C类或D类,所有产品均按照实施规则、实施细则中对应企业类别的要求实施认证。
*六条 分类结果应用于设计认证方案,至少应体现在认证模式确定、认证单元划分、生产企业自有检测资源的利用、获证后监督的方案、供方符合性声明的使用等方面。根据产品行业风险、企业情况和实施规则、实施细则要求等,可采取单一模式或组合形式的管理措施。
(一)分类结果应用于认证模式确定、认证单元划分及供方符合性声明的适用等方面时,依据不同产品的实施规则、实施细则的相关要求。
(二)分类结果应用于生产企业自有检测资源的利用方面时,依据现场检测控制要求。
(三)分类结果应用于获证后监督方案的确定时,应在跟踪检查的频次、内容和方式,以及监督抽样检测等方面加以区分。
1. A类企业的证后监督方案,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原则上,A类企业每两年至少完成一次跟踪检查和/或监督抽样检测,企业需在未进行跟踪检查的年度根据工厂质量保证能力要求进行自查,并向分中心提交自查报告;
(2)跟踪检查可采取预先不通知的检查方式,监督抽样检测采取工厂现场抽样或市场抽/买样的抽样方式。
2.B类企业的证后监督方案,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在监督周期内至少完成一次跟踪检查和/或监督抽样检测;
(2)跟踪检查可采取预先不通知的检查方式,监督抽样检测采取工厂现场抽样或市场抽/买样的抽样方式。
3.C类企业的证后监督方案,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在监督周期内至少完成一次跟踪检查和/或监督抽样检测;
(2)跟踪检查采取预先不通知的检查方式,监督抽样检测采取工厂现场抽样或市场抽/买样的抽样方式;
(3)必要时,增加实施预先不通知的检查或市场抽/买样的监管方式;
4.D类企业的证后监督方案,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在监督周期内至少完成两次跟踪检查和 /或监督抽样检测;
(2)至少一次跟踪检查采取预先不通知的检查方式,监督抽样检测采取工厂现场抽样或市场抽/买样的抽样方式;
(3)证书已全部暂停的企业,可根据情况实施调查、预先不通知的检查和/或市场抽/买样。
*七条 CQC根据认证实施过程中发现的质量信息,对企业分类实施动态化管理。企业可通过CQC客户端申请界面查看具体企业类别情况。

家用和类似用途设备
1.包括满足以下要求的家用和类似用途设备:
(1)作为家用及类似用途的;
(2)对公众存在危险的,包括在商店、办公场所、酒店、轻工业、农场等场所由非电专业人员使用的设备;
2.除电动机-压缩机外,如果通过市网供电,单相器具额定电压必须包含 220V、额定频率必须包括 50Hz,三相器具额定电压必须包含 380V、额定频率必
须包括 50Hz;
3.不包括专为工业用而设计的器具。
家用电冰箱和食品冷冻箱
一、家用电冰箱和食品冷冻箱
(1). 对产品种类的描述
1.单相器具额定电压不**过 250V,其他器具额定电压不**过 480V;
2.有效容积≤500 立升。
(2). 对适用产品的描述或列举强制性产品CCC认证标志
安全认证标志(S)
电磁兼容(EMC)
安全与电磁兼容(S&EMC)
消 防(F)

与《家用和类似用途设备、音视频设备、信息技术设备强制性认证工厂检查要求》相关的公开要求
1 职责与责任
1.1 质量负责人
1.1.1 质量负责人应是工厂的管理层人员,该人至少能直接与较高管理层沟通。质量负责人应被赋予《家用和类似用途设备、音视频设备、信息技术设备强制性认证工厂检查要求》(简称《工厂检查要求》)*1.1 a)~c)条的职责和权限,质量负责人应能明确、清晰地阐述其职责和权限。
1.1.2 质量负责人应以书面方式*,*的形式可以是任命书、授权书或质量文件描述等。
1.1.3 工厂内至少有一名质量负责人。质量负责人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组人;如果是一组人,其职责和权限的组合应覆盖《工厂检查要求》*1.1a)~c)条的内容。
1.1.4 质量负责人可以*到某个人或某个岗位。若*到某个岗位,原则上每次工厂检查时都要检查《工厂检查要求》*1.1条。
1.1.5 对于ODM/OEM认证模式,若质量负责人是认证委托人或生产者的管理层人员,则也应同样满足《工厂检查要求》*1.1条的要求。
如果生产企业质量负责人的职责和权限不能覆盖《工厂检查要求》*1.1a)~c)条的内容,原则上认证委托人/生产者的质量负责人应到生产企业现场接受检查。下列情况除外:
1)认证委托人/生产者自身有同类认证产品生产,并且获得了CQC颁发的CCC证书。
2)认证委托人/生产者的质量负责人将其职责和权限全权授予其内部人员,由内部被授权人员到生产企业现场接受检查,并有书面授权书。
3)认证委托人/生产者的质量负责人将其职责和权限全权授予生产企业的质量负责人,并有书面授权书。
1.1.6 质量负责人应了解其工厂的CCC认证产品所适用的认证标准,以及认证产品一致性要求的主要内容。
1.1.7 质量负责人应了解国家认监委2001年1号公告《强制性产品认证标志管理办法》的内容。
1.1.8 质量负责人应了解国家质检总局令*63号《认证证书和认证标志管理办法》的内容。
1.1.9 质量负责人应了解国家认监委2008年*19号公告《关于国家认监委发布<强制性产品认证证书注销、暂停、撤销实施规则>的公告》的内容。
1.1.10 对于ODM/OEM认证模式,质量负责人应了解国家认监委2009年*30号公告《关于发布<强制性产品认证实施规则中涉及ODM模式的补充规定>的公告》的内容。
1.2 认证联络员
1.2.1 认证联络员应是工厂的人员。认证联络员应被赋予《工厂检查要求》*1.2a)~c)条的职责和权限,认证联络员应能明确、清晰地阐述其职责和权限。
1.2.2 认证联络员应以书面方式*,*的形式可以是任命书、授权书或质量文件描述等。
1.2.3 工厂内至少有一名认证联络员。认证联络员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组人;如果是一组人,其职责和权限的组合应覆盖《工厂检查要求》*1.2a)~c)条的内容。
1.2.4 对于ODM/OEM认证模式,若认证委托人或生产者与工厂同时具有认证联络员,则认证委托人或生产者的认证联络员也应同样满足《工厂检查要求》*1.2条的要求。
1.2.5 认证联络员应*到某个人。
1.2.6 认证联络员应在生产企业现场接受检查。
1.2.7 认证联络员应能清晰地阐述其是如何及时跟踪、了解认证机构及相关**部门有关强制性产品认证的要求或规定的,并阐述其将上述要求或规定及时向工厂内部转达的方式或途径。
1.2.8 认证联络员应知道了解强制性认证规则换版、产品认证标准换版及其他相关认证文件的发布、修订等信息的渠道(如、认证机构等),并将信息及时向工厂内部转达,认证联络员应保存转达的记录或相关证明资料。
1.2.9 认证联络员应知道了解证书有效性的渠道(如、认证机构等),并及时将信息向工厂内部转达,认证联络员应保存转达的记录或相关证明资料。
1.2.10 认证联络员应知道了解**或省级监督抽查结果的渠道(如、地方**等)并及时将信息向工厂内部、认证机构转达,认证联络员应保存转达的记录或相关证明资料。
1.3 认证技术负责人
《工厂检查要求》*1.3条仅适用于建立了适用简化流程的关键件变更批准机制的工厂。
1.3.1 认证技术负责人应是工厂的人员。
1.3.2 认证技术负责人应以书面方式*,*的形式可以是任命书、授权书或质量文件描述等。
1.3.3 工厂内至少有一名认证技术负责人。
1.3.4 认证技术负责人应任命到某个人。
1.3.5 认证技术负责人应在生产企业现场接受检查。
1.3.6 认证技术负责人应经认证机构考核认定。
1.3.7 认证技术负责人应能清晰地阐述其职责,如负责适用简化流程的关键件变更的批准、确保变更信息准确及变更符合规定要求、对产品的一致性负责等。
1.3.8 工厂对关键件的A类和B类的分类情况应符合认证规则的要求。
2 文件和记录
2.1 “文件和记录控制程序”是《工厂检查要求》的*1个文件化程序。
2.2 质量记录的保存期不得少于24个月。
2.3 对于《工厂检查要求》*2.4条所列认证产品的档案,在证书到期后仍需保存12个月以上。
2.4 工厂应保留获证产品的经销商和/或销售网点信息或销售信息,并在需要时按认证机构的要求及时提供。
2.5 工厂应保存认证产品的出入库单、台帐。
3 采购与关键件控制
3.1 需控制的关键件至少应包含认证规则所列明的关键件。
3.2 供应商并非经销商、贸易商或中间商,而是关键件的生产者(制造商)或生产厂。
3.3 《工厂检查要求》*3条适用于采购的关键件;对于自制的关键件,适用《工厂检查要求》*4条。
3.4 “关键件的检验或验证控制程序”是《工厂检查要求》的*2个文件化程序,程序中的检验要求指工厂在采购文件中所明确的关键件技术要求,程序中的验证要求至少包含验证所采购关键件的型号规格、技术参数、供应商等。
3.5 为确保入厂关键件的质量特性持续满足认证要求,《工厂检查要求》*3.2.2条推荐了4种合适的控制质量的方式。工厂可选择任意一种方式,也可选择组合型的控制方式。
3.6 若选择《工厂检查要求》*3.2.2a)条的控制质量的方式,在关键件的证书失效时工厂应:
1)若证书的失效与关键件的质量无关,则工厂可继续使用证书失效前生产的关键件;
2)若证书的暂停或撤销与关键件的质量有关(或可能有关),则工厂应对关键件的质量问题进行分析,评估关键件的质量问题是否影响整机产品持续满足认证要求,并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如暂停采购关键件并对其供应商重新评估、暂停存在问题的整机出厂、对已经出厂的存在问题的整机进行质量追溯,按《工厂检查要求》*7.3条的要求及时通知认证机构等。
3.7 《工厂检查要求》*3.2.2b)条的控制质量的方式适用于单批进货或订单式采购的关键件,本条中的“认证机构的规定”与下一条中认证机构关于“关键件定期确认检验”的要求相同。
3.8 《工厂检查要求》*3.2.2c)条的控制质量的方式适用于频繁采购或多批进货的关键件,本条中认证机构对于关键件定期确认检验的要求可在CQC的客户界面查阅;在获证产品发生质量问题(如国抽地抽不合格、监督抽样检测不合格)时,工厂应主动分析是否与关键件的质量有关,若有关则应及时调整对关键件的管控方式。
3.9 《工厂检查要求》*3.2.2d)条的控制质量的方式适用于具有成熟、稳定、并经多年实践证明是可行的供应商及关键件控制体系的工厂,该种控制方式的核心是控制效果不低于**种控制方式。对于有意采取此种控制方式的工厂,应向认证机构提交其控制方案(在拟实施控制方案前至少3个月提交);控制方案应围绕控制效果(即采购关键件的质量特性持续满足认证要求)拟写,并提供有关实施记录;在经认证机构确认后,工厂即可按照其特有的控制方式运行。
4 生产过程控制
4.1 特殊工序是对形成的产品是否合格不易或不能经济地进行验证的工序。通常,对较终产品的符合性和一致性有重要影响的产品结构和关键件的生产、制造工序,也应重点加以控制。
4.2 工厂应对特殊工序进行识别并实施有效控制。识别方法如在工位上挂牌、在工艺文件上做标识使相关人员知道所从事工作的重要性等。
4.3 对特殊工序的控制内容及资源的要求有:
1)配备必需的生产设备和检验设备以满足稳定生产符合强制性认证标准要求的产品;
2)配备相应的人力资源,确保从事对产品质量有影响的工作人员具备必要的能力;
3)建立并保持适宜产品生产、储存等*的环境。
特殊工序的关键工艺参数或产品特性应得到有效的确认和监控。
4.4 是否需制订特殊工序的作业指导文件以及该文件的详略程度,与特殊工序的设备能力、工艺技术水平、操作人员能力、作业活动的复杂程度等有关。
4.5 特殊工序的作业指导文件是有关如何实施和记录的详细描述。是详细指导操作者进行加工、装配和对工序实施监控、记录的文件。作业指导文件的内容应至少包含工艺的步骤、方法、参数、质量要求、工艺过程监控要求、需形成的记录等。
4.6 工厂应在认证产品生产过程中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手段,对产品的一致性进行有效控制,使产品符合预期的认证要求。控制方式和手段的建立应能与认证产品的特点和生产过程的设备能力、工艺技术水平、操作人员的能力、作业活动的复杂程度等特点相适宜并得到有效保持。为确保较终产品与认证样品的一致性,工厂应提供证据表明其在产品生产、装配过程中通过某种有效的方式进行了控制。
5 例行检验、确认检验和现场见证/目证试验
5.1 “例行检验和确认检验控制程序”是《工厂检查要求》的*3个文件化程序。程序至少应包括检验项目、检测要求、抽样方案和判定准则,程序中对例行和确认检验的规定应不低于认证规则的要求。工厂应根据认证产品的技术特点制修订该程序,确保文件的正确性和适宜性。
5.2 确认检验的频次不应**过一年,确认检验至少应覆盖到不同的工厂界定码。
注:工厂界定码可在CQC的公开文件(强制性产品认证工厂检查界定表)中查询。
5.3 若确认检验由工厂自行实施,工厂应提供书面和实物等证据,证实工厂具备足够的检验能力;若确认检验由工厂委托外部机构实施,工厂至少应保留外部机构的认可证明。
9 认证标志和证书的使用
9.1 关于认证标志和证书的文件规定有:国家质检总局令*117号《强制性产品认证管理规定》、国家质检总局令*63号《认证证书和认证标志管理办法》、国家认监委2001年1号公告《强制性产品认证标志管理办法》等。工厂应了解上述文件规定中关于认证标志和证书的管理要求并遵照执行。
9.2 目前,CQC尚未制订关于CCC认证标志和CCC证书的补充规定。
10 延伸检查
10.1 对于事先通知的工厂检查,工厂应在接受检查前确认是否存在现场无法实施的与《工厂检查要求》有关的内容,这些内容应是无法通过审核文件资料的方式

-/gbaabgf/-
http://scnbiso9001.cn.b2b168.com